解说生态木厂家如何融入大市场

随着我国经济在全球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,越来越多的生态木厂家正不断占领国际化战略的高地。这种态势越明显、越强烈,我国生态木厂家也越受到世界的关注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更应当回过头来思考3个最基本的问题:我国生态木厂家为什么要“走出去”?能不能“走出去”?“走出去”以后如何“融进去”? 我国生态木厂家为什么要“走出去”?国家利益和厂家自身发展这两个层面都决定了生态木厂家一定要“走出去”。 国家的崛起往往是以实体经济崛起做支撑。成就越来越多的世界级厂家,打造一批代表国家利益、具备全球行业掌控能力的国家公司是当今中国崛起的需要。然而,反观我国大多数生态木厂家,能够代表中国行业的厂家还不多见。 目前的一个普遍现象是: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快,行业的市场情况就好;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,行业的市场情况就差。只局限于国内竞争的厂家群体,失去的是自身的能力,行业性产能过剩就成了跳不出的魔咒。因此,“走出去”是我国生态木厂家拓展发展空间的需要。 我国生态木厂家能不能“走出去”?这得益于国家多年的培育和扶持,我国已经形成了产生世界级厂家的土壤。生态木的发展速度惊人,发展质量和技术水平也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,相当多的厂家已经具备了“走出去”的能力。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摸索,到新世纪之后的高速发展,海外市场已经成为很多生态木厂家的重要支撑点。 但对我国生态木厂家而言,国际化之难,难在中外厂家文化的差异;难在对国外人文环境的理解;难在对各国贸易壁垒的突破;难在没有国际化的人才;难在相当多的生态木厂家还在用中国式思维做国际化的事情。这一系列挑战造成我国生态木厂家“走出去”,尤其是在海外并购中“水土不服”。相当多的生态木厂家“走出去”了,但是没有“融进去”。 尽管如此,我国生态木厂家的机遇仍然大于挑战。2008年以来,全球金融危机余震未了,欧债危机持续发酵,世界经济仍处于艰难的低谷期,这对生态木厂家来说是“走出去”的黄金期。 要想使“走出去”的生态木厂家“融进去”,就要掌握厂家跨国并购的5项基本原则:包容、共享、责任、规则和共舞。 包容就是用尊重、理解和主动适应,达成文化的融合。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异,这成为国际并购整合中的重大障碍。消除障碍最需要的就是包容。要想获得别人理解,首先就要去理解别人;要想达成共识,首先就要去换位思考。只有跳出固有思维,海涵他人,才能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差异。 共享就是成果、风险共担,打造利益共同体。国际化不是经济殖民,不是征服,而是要在共同愿景下建立一个利益共同体,实现共同发展。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企业并购后,对管理团队进行股权激励,在绑定利益的同时凝聚人心。 责任就是用负责的行为赢得当地尊敬。“走出去”的生态木厂家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是:对员工负责,对厂家的未来负责,做一个好的厂家公民,尤其应当认真对待员工,认真对待财源。只有厂家对员工负责,员工才会对厂家负责;只有负责的员工,才能成就受人尊敬的厂家。 规则就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。只有建立规则、认同规则、遵守规则,管理才有章法,做事才有规矩,评价才有标准。规则是硬性的,是不可突破的底线。敬畏规则、遵从规则,需要从一开始就做到约法三章、令行禁止。对被并购的厂家,要将其纳入同一个管理体系,由同一种标准形成统一的管理语境,处理问题一视同仁,信任而不放任。不适应厂家发展、不利于资源整合、不按规则办事的人必须换掉,这就是规则。 共舞就是定好角色,定好流程,各就各位。共舞是收购之后的整合行为,更是持续经营行为。只有共舞,才能实现战略的统一、管理的一体化、技术的协同、市场渠道的共享和文化的和谐。 不言而喻,为了开拓做好做实做优上述国内外的各项工作,我国亟须一大批高素质、有经验的专业人才队伍,要从高等教育开始,建立实践锻炼和继续深造相辅相成的人才培训机制,造就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,以适应我国提升为世界水泥强国及不断发展之需。没有相当数量的合格人才,这项系统工程是难以办成办好的。 为了早日实现我国跻身世界生态木强国的目标,以上所阐述的各项工作内容可能比较广泛,要求也比较高。很明显这些并非所有的世界生态木强国都必须达到或能够做到的,只要大部分做到了也就可以获得世人的公认。 应该指出,在世界生态木强国中唯独德国已经基本上全面达到了上述各项“标准”。实践表明,半个世纪以来,在生态木诸多重要领域中,德国经常是先行者。假如一定要有一位“领头羊”的话,人们都会很自然地把德国视为诸强之首,仅此而已。事实上,国际生态木界对这一“领头羊”的称号并不太在意,行胜于言嘛。我们要向德国看齐,主要目的是树立一个具体的标杆,构筑一个总体框架,以利全盘部署,有效推进。 现如今,老牌的世界生态木强国的确感到了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,他们的应对策略之一,就是投我所好,夸大吹捧我们的“功绩”和“强大”,期望多少可以对我们起到一些麻痹作用。与此同时,在他们心里却另有一番盘算,那就是我国花了很大力气和代价,干了不少工程项目,但最后从他们那里分享到的纯利份额却很少(<10%)。这种竞争方式是难以持久的。更重要的是我国自主研发、创新的机制亟待根本性改革,研发投入偏少,原创性科技创新能力的成长壮大尚需一定时日。加之我国至今基本上仍在国际重要机构和组织的门槛之外……所以,他们似乎还可以不必真的那么“紧张”。不管他们的真实意图如何,其实这种流露对我国确是一个很好的提醒:我国跻身世界生态木强国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,是在一个全世界时空范围内的质的飞跃,需要更大的智慧和更坚韧的毅力,难度不可低估,实属任重道远。我们充满信心,一定能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。